以太幣交易所 以太幣交易所
Ctrl+D 以太幣交易所
ads

什么是社會進步的標準?_ACE

Author:

Time:1900/1/1 0:00:00

一、疑問與定義

我們能模糊地感到文明有先進、落后之分。但何以知道落后或先進?這不僅是理解當代社會發展方向的重大理論問題,而且是攸關新時代中共中央提出的核心任務:改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

什么是“文明”?基于當代認識,全球考古學界公認以“金屬、文字、城池”三要素來判斷具體的古人類群體是否邁入了“文明”,即能冶煉金屬、使用文字符號、有城池的定居社會。由此可知,當代人把“文明”理解為三大類內容:實用技術、抽象知識、社會形態。

“技術文明”指的是方便人類物質生活的實用技術。實用技術來自物欲,讓人類日常生活越來越豐裕、方便,是驅動人類文明進步的根本。實用技術的先進或落后很容易分辨。

“知識文明”指的是由人造符號概念構筑的,關于自然及社會的抽象因果關系。抽象知識屬于人類精神世界,未必由物欲推動,能促進實用技術卻得不到“專利”。與“信息”不同,人類能積累的抽象知識很少。

“社會文明”指的是公共生活形態。組織起來的人類群體就是“社會/會社”,是群體內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總稱。公共生活形態為技術和知識的創造和普及提供或優或劣的環境,這是人類快樂與痛苦的源泉。我們迄今并不清楚怎樣判斷社會文明的先進與落后。而今流行西式“兩分”標準,如“傳統與現代、宗教與世俗、民主與專制、法治與人治、市場機制與國家干預、市民會社與國家政權、個人主義與集體或國家主義”。然而,由于例外比比皆是,人們爭論不休。

由于無從判別“公共生活形態”的先進與落后,人們懷疑“文明”是否有先進與落后之分。但是,這個懷疑又與我們的直覺或常識發生矛盾。若能令人信服地確立關于“社會文明”先進與落后的標準,判斷“文明”的先進與落后就不成問題了。

拋磚引玉,本文旨在提供一套判別公共生活形態先進或落后的簡約標準,即社會進步的標準。這既是抽象知識也是實用技術,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政策指南。

在討論社會進步的標準前,需要先澄清幾個關鍵概念的定義。

社會文明與文化

文化的內涵眾說紛紜,龐雜到無所不包,亦常與文明混用。依照上面定義的文明,文化屬于社會文明/公共生活的一部分,肯定不包含實用技術和抽象知識。

以“文”化“人”,名詞加動詞,文化的定義天然包含三部分:各種人文作品、與各類人群思想和精神狀態的互動、社會規范的形塑。漢語“文化”一詞源自《周易·賁卦·彖辭》里的“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一詞的含義迄今未變,展示了兩三千年前中國古代思想的深刻。

人文作品分四大類:歷史記述、宗教經典、文學藝術、制度典章。形形色色的典章制度當然是人文作品,有些甚至直接來自宗教經典。《可蘭經》至今還是阿拉伯人的“憲法”。人們暫時服從法規制度,卻并不必然認同。強制服從的成本極高,可能高到政權難以承受的地步。

判斷人文作品的先進與落后是個陷阱。聲稱《俄狄浦斯王》或《哈姆雷特》比《趙氏孤兒》先進,《圣經》比《史記》先進,《戰爭與和平》比《紅樓夢》先進,“美國憲法”比“中國憲法”先進,會引發不必要的困擾。不了解對方的生產和生活方式背景,甚至不熟悉對方的語言文字,何以知道對方是先進,還是落后?一旦“賈寶玉”被翻譯成“JiaBaoyu”,《紅樓夢》的主角頓然失色,丟失了“真假難辨、漂亮且昂貴的石頭”這層中式浪漫寓意。譬如阿富汗,經歷二十年美國大兵的威逼和美元利誘,美式制度依然沒站住腳。就阿富汗人而言,站不住腳的制度談不上“先進”。對西非叢林部落而言,法國的“政體”不會比規范其部落生活的巫術儀式和圣物“先進”。但在西非的城市生活里,圣物和巫術儀式變成了非主流的“傳統文化”。

《紅樓夢》劇照

由于存在著文化多樣性和復雜性,各地生產和生活方式具有差異,作為社會文明一部分的文化很難區分出先進與落后。作為文化一部分的典章制度更難分出先進與落后。討論文化的先進或落后,可能陷入偏見甚至種族歧視的陷阱,徒增判別社會文明先進或落后的難度。習近平總書記說:“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

社會文明與城池、個人

公共生活形態最顯著的演化是:部落到城邦,城邦到國家,國家到大國乃至超級大國。“城池”是最初的穩定公共生活形態。“國”字的方框起初象征著城池。

馴化培育原本野生的動植物,人類就有了“產業”,四處游蕩的狩獵采集部落便能定居,凝聚為“社會”。定居的社會需要四大公共設施。第一,昭示權威的場所,如宮殿;第二,寄托精神希望的場所,如廟宇;第三,舉辦儀式以彰顯歷法、等級、交易等社會規范的場所,如廣場;第四,為捍衛上述昂貴的“基礎設施”,居民深挖溝并壘土方木石為“城”,是為“國防”的雛形。由此,城邦是公共生活形態的第一臺階。城市與鄉村的公共生活形態很不同,是否也代表著先進與落后?

公共生活當然排除個人之事,至低要在兩人之間發生。個人行為只要不進入公共視野就不屬于公共生活。但人類是群體動物,對群體而言,不影響他人的個人行為少之又少,所以,劃定“私密領域”是公共話題。強調個人作用或強調群體作用也是公共話題。

性關系最私密,“社會”的起源卻與性關系的公共規范密切相關,直系血親間的性關系導致部落人口再生產的劣勢。寫作是私人之事,但寫作內容影響到公共生活就成為公共之事。“文”與“化”之間需傳播媒介。控制傳媒,讓或不讓某類“文”去“化”眾,是古今中外所有政權面臨的困境。控制是“沒文化”,不控制也是“沒文化”,悖論深不可測。世上無國不控制傳媒,但關乎占據道德高地,當代政權追求隱蔽而非公開,精致而非粗糙的傳媒控制。

社會文明與、政權形式

今人大多認為:政權是公共生活的核心。與政權相關的生活左右公共生活形態。那么,何為“”?

蘋果CEO庫克:我還不確定普通人能說清楚元宇宙到底是什么:金色財經報道,最近蘋果首席執行官蒂姆 · 庫克(Tim Cook)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我還不確定普通人能說清楚元宇宙到底是什么。在談到 Facebook 的 \"元宇宙 \" 時,庫克表示,人們對產品的理解非常重要。我真的不確定普通人能告訴你到底什么是元宇宙,他補充道。元宇宙這個詞出現在 Facebook 創立之前,最早出現在 1992 年的科幻小說《雪崩》 ( Snow Crash ) 中,但 Facebook 顯然已經全盤接納了這個詞,甚至把公司更名為 Meta。[2022/10/2 18:37:39]

被普遍理解為“對公共生活的治理”。誰在治理?許多學人不愿明指“政權”,因為腦中有“民權”,有民權與政權兩分,有民眾對政權參與的程度差別,有民眾在公共生活中的“自治”。但是,無論多少人參與,治理公共事務的機構就是政權;大到中央政府,小到村莊自治機構,都是政權。

政權是治理公共生活的機構。政權何以能治理公共生活?政權壟斷暴力,不容許私人使用暴力解決糾紛。而且政權壟斷稅收,所有人須向政權繳納維護社會秩序的費用,無人“富可敵國”。換言之,壟斷暴力和稅收的各級機構就是政權。政權所及之處發生的事就是。凡不涉政權之事就不屬,凡涉及政權之事必屬。結婚是私事,本與政府或無關,然而,婚姻要獲得《婚姻法》的保護就得去政府相關部門領《結婚證》。關于婚姻的法律是重大。

政權是公共生活的核心。在古希臘文字里,“城邦”“政權““公共事務”“”是同一個詞,這個詞也是當今西文“警察”一詞的詞根。專業警權是近代城市生活的產物,代表壟斷暴力的政權維持著城市的社會秩序。

愛琴海地區的希臘城邦

從古至今,社會公共生活不僅是物質經濟的內容,還有精神的內容。不似專門研究市場機制的經濟學,學從不忽略人類的精神生活。家及學家對宗教和廟宇的立場和態度各不相同,卻都從不忽略廟宇和宗教。

然而,可否用政權“形式”判斷社會的進步與落后?今人能模糊地感到,政權形式有先進和落后之分,如組織法國社會的“政體”貌似比西非的部落酋長/巫師操縱巫術儀式和圣物“先進”。但是這種“感覺”并不實用,還有為帝國主義張目的嫌疑。即便換成法國的“政體”,西非依舊不是法國。沒有城市及城市所代表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就不可能有效執行城市生活的典章制度。

直到約五百年前,無論中西,學人們厚古薄今,普遍贊頌古代社會生活。例如,中國儒門弟子言必稱夏商周“三代”。近代以來,由于實用技術和抽象知識的再生產加速,學者們不再稱頌古代社會,卻為現代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尺激烈爭吵,主要圍繞政權形式及相關的思想爭吵。

19世紀的學者用社會分工的復雜性或階級斗爭解釋政府形式的差異。20世紀后半期到21世紀的學人們用西式的政府組織形式來分辨公共生活的進步與落后,注重西方推舉群體領袖的形式。一些西式的“兩分”概念被廣泛用于判斷公共生活形態的先進與落后,如傳統與現代、宗教與世俗、民主與專制、法治與人治、市場機制與國家干預、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國家主義、政府權威與市民會社。在現實的近兩百個國家中,這種西式理論體系遭遇的“例外”太多,多到令人起疑。疑慮是:西方學術霸權劫持了全球學者的議程,誘使他們反復“注解”關于民主與自由這對矛盾的著述。由于理論很難對“公眾”直接“洗腦”,大眾用直覺判斷甲社會比乙社會“好”或“先進”,也用先進技術和知識的起源地做間接判斷。

上述那些定義含混的意識形態難以解釋國家的興衰。無論主流理論還是大眾直覺,尷尬在于,國家興衰頻仍,三百年前崛起的“歐洲列強”已成歷史名詞。

精英與平民:社會文明中的魔鬼悖論

自“城池”之后,因為一個魔鬼悖論,我們再難找到衡量社會進步的有效標尺。

人類體格不龐大也不強健,靠后肢行走不如四腿動物跑得快,也不如前肢演化成翅膀的鳥兒能在天上飛。倚仗大腦發達,人類從動物世界中脫穎而出,使生存競爭僅發生在人類群體之間。人腦有兩大優勢:杰出的群體生活能力和超常的學習能力。群體生活即公共生活,學習能力即個人智慧。

人類是群體動物。個人智慧來自社會、從屬社會、服務社會。若個人至高無上就沒有群體,沒有社會文明了。然而,由于人類群體間的生存競爭激化,無所不用其極,公共生活與個人智慧演化成一對魔鬼悖論:公共生活基于以私利為代價的公益,個人智慧基于以公益為代價的私利。后人曾長期贊頌古代的公共生活形態,因為遠古人類群體間的競爭手段落后,個人作用有限,悖論不明顯。

不彰顯智慧與平庸的差異,要求智者為群體無償做奉獻,社會就平等,大多數人就不會感到痛苦,但代價是全社會的平庸。但倘若對個人智慧報以對他人的包括財富在內的支配權,就會產生追求支配權的精英集團,代價是廣大平民感到痛苦,感到相對被剝奪、被支配,進而社會分裂。

個人智慧相對貧乏的群體因愚蠢而被淘汰,而個人智慧相對豐富的群體因社會分裂而被淘汰。常有強調社會平等團結的群體被強調個人私欲的群體擊潰;也常有強調個人私欲的群體被強調社會平等團結的群體擊潰。

古代中外哲人早已知道,私有制是悖論的總根源,不平等是人類痛苦的源頭。柏拉圖的“理想國”拒絕私有制,孔門的“大道”是貨力為公的“天下大同”。人人平等,與世無爭,“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社會停滯或永恒,是理想中幸福的“桃花源”。但所有人也都承認:動力來自差異。沒有高差就沒有水流,沒有正負極就沒有電流。私欲創造豐裕,沒有豐裕就沒有群體間競爭的本錢。于是,自私是“本能”“人欲”,但不自私是“人性”“天理”。朱熹企圖“存天理、滅人欲”。老子鼓吹“上善若水”,鼓勵精英像水一樣往低處走,用損有余而補不足的“天之道”抗衡損不足以奉有余的“人之道”。然而,盡管“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依舊擋不住“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周小川談比特幣:要搞清楚對實體經濟的好處是什么:中國人民銀行前行長周小川表示,不管數字貨幣還是數字資產,都要為實體服務。“我們經歷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發現金融脫離了實體,比如影子銀行、衍生品這些純粹變成了金融機構之間的投機交易,和實體沒有聯系了,就容易出問題,以至當是一些國際大行的領導、交易員們看不懂,很難做好內部控制。“

周小川表示,要區分數字貨幣和數字資產,對于比特幣這類數字資產,并非現在要下結論,但是”要提醒,要小心“,在中國,金融創新的東西都要說清楚它對實體經濟的好處”。[2021/4/19 20:34:00]

在以種植和養殖產品為主要財富形式的時代,精英與平民間最重要的平衡器是宗教。宗教許諾一個徹底平等的來世,能緩解人們在現世感到的痛苦。佛教相信命運輪回的來世,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宣揚與神同在的永恒來世,反映人類對社會平等的終極追求。

在以制造產品為主要財富形式的時代,宗教衰落、資本勃興,各種意識形態流行。強調精英作用與強調平民作用的意識形態激烈競爭,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思想激烈競爭。社會主義強調社會,強調以平等獲得社會團結。資本主義強調個人和資本,強調個人攫取利潤能給全社會帶來豐裕。

在以無形產品為主要財富形式的時代,資本以有史以來最激烈的技術創新競爭把社會平等的道義觀植入每個人的基因。貨幣逐漸成為人類唯一的共同信仰,勞動力價格構成社會的唯一差異,一切文化藩籬都在被金錢摧毀。人類幾乎徹底平等了,卻也陷入精英眼里的“暴民”或“民粹主義”。

比起數千年來的祖先和宗教崇拜,“人造平衡器”很脆弱,資本至上的現實與社會平等的訴求,向全世界展示物欲與精神的失衡,激起席卷全球的宗教或“傳統文化”復興的巨浪。資本是流動的,社會也是流動的,但精英恒定是少數。

精英利益與平民利益高度一致,也高度不一致。差異導致秩序,也是導致固化的制度秩序崩潰的原因,更是導致社會抗議運動乃至社會革命的原因。歷史的天平在社會平等和個人自由之間左右擺動。而今,由于新生產方式興起,左右擺動在加速。

貌似魔鬼,精英與平民的悖論伴隨了人類五千年。無解。

跳出悖論

概念是知識的載體。克服悖論的唯一方法是放棄引發悖論的概念。

較之群體內部的斗爭,群體間的生存競爭才是人類歷史演進的主動力。歷史天平的左右搖擺都是暫時的;長期和重要的是強國變弱、弱國變強,世界權力地圖重構。由于人類群體間激烈的生存競爭,公共生活形態優勝劣汰,群體規模發生從小到大的聚合:從部落到城邦,從城邦到國家,從中小國家到超級大國。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中小規模的國家退出了世界競爭的舞臺,世界由廣土眾民的超級大國左右。在超級大國的壓力下,“歐洲列強”被淘汰,歐洲各國開始聯合,企圖在可見的將來構建一個“歐羅巴合眾國”。

社會文明的進步并不取決于偏重個人自由或群體幸福。跳出爭議了兩百年的話題,關注凝聚精英與平民共同體的現實,關注國家間的生存競爭,我們或能發現融個人智慧于群體生活的先進機制,從而有效解釋“民富國強”,解釋過去從東到西以及而今由西向東的世界權力版圖變遷。

談論精英與平民的共同體易,建造實在的共同體難。何種共同體才現實、有效?在“應然”的價值觀和典章制度中找不到社會進步的標尺,實在的共同體則是基于公共生活演進的邏輯。

如同五千年前,城市依舊是社會文明的主要載體,是公共生活進步或落后的集中體現。無論在哪個國家,而今多數人生活在城市里。當代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尺應主要從城市生活中獲得。這與考古學以“城池”來判斷“史前”之終結并無不同。

為衡量當代社會文明的先進與落后,本文企圖建構類似“城池”那樣簡單、清晰、普遍的標尺,從而指出社會進步的方向,也為改善我國社會治理體系和提升治理能力提供理論指南。

二、社會文明及其兩大前提

地廣人稀的鄉村主要由遼闊的耕地和牧場構成,農民小規模分散聚居,公共財產稀缺。城市則以先進和密集的公共基礎設施聚集海量的陌生人,集中展示精英與平民的共同體,塑造出遠較鄉村先進的公共生活形態。

提出標尺

無論形式還是內容,理論必須呈現因果關系。筆者從現代繁雜的城市公共生活中抽象出五個要素,是相對的、無上限的標尺,用于解釋和衡量公共生活演進的先進或落后的程度。這五個要素是:人均擁有先進基礎設施的程度,維護公共財產及其使用秩序的程度,精算公權使用成本與收益的程度,勞動者再生產的社會化/均等化程度,以及國防的強大程度。

在橫向上,這組標尺適用于衡量和解釋所有當代社會的先進/落后程度。在縱向上,這組標尺或許適用于“有史以來”,即不局限于“當代”。

比起種種“國際發展指標”,五大要素因果分明,要素是原因,社會進步是結果。比起各種含混的意識形態兩分概念,這組原因標尺定義清晰、實用。

然而,理論還須簡約,非簡約難稱理論。五個原因顯然太多。一般而言,成熟的理論,原因數量上限是三個。蘋果掉下來的原因無數,看到無數原因的是普通農民;看到若干原因的是果農;只看到一個原因,而且是意外的一個,是牛頓。

第一個要素和第五個要素并非人與人的關系,也并非公共生活本身,而是其存在的前提條件。“基礎設施”是公共生活存在的前提,“國防”則是公共生活的保障。這兩大前提條件對論述社會進步不可或缺,卻不是公共生活本身。

于是,衡量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尺可簡化為三個:維護公共財產及其使用秩序的程度,精算公權使用成本與收益的程度,勞動者再生產的社會化/均等化程度。

這組標尺也自成因果體系。城市意味著密集的公共財產,所以需要維護公共財產使用秩序;因為維護公共財產使用秩序,所以要精算公權的收益與成本;因為精算公權的收益與成本,所以需要育小、養老的社會化/均等化。

三大標尺對世界各地社會文明的先進與落后是否有較強解釋力,是否可證偽?這里提出檢驗的三個標準。第一,能否增強精英與平民的共同體,給較大人口規模的群體提供較強內聚力;第二,能否對外部群體成員產生較強吸引力;第三,能否為技術和知識的創新和普及提供較優越的環境。若能同時滿足上述三種要求,這組標尺就能判別社會文明的進步與落后,就能解釋世界權力版圖的變遷。

聲音 | BB:為什么Facebook不構建在區塊鏈上?:Block.one CEO Brendan Blumer今日轉發Facebook CEO馬克.扎克伯格關于“言論自由” 看法的推特,并評論稱:馬克理解人們自由表達看法的重要性,但是為什么Facebook不構建在區塊鏈上呢?難道是有太多東西不能公開透明化? (MEET.ONE)[2019/10/17]

理論創新的企圖

理論無所謂正確與錯誤。理論分優劣,優劣在于解釋力的強弱。這組標尺明顯展示出替換流行理論的企圖。

這組標尺沒強調宗教社會的世俗化、理性化,沒強調推舉領導人的方式,沒強調社會與政權的“國家與社會”兩分,沒強調大眾對政權決策的參與,也沒強調保護私有財產的自由“法權”或“市場成熟度”,更沒討論國家干預與市場機制的“正確關系”。那些兩分概念不展示精英與平民的共同體,不能解釋世界權力地圖的變遷。一旦用于解釋歷史和現實,那些概念就陷入“魔鬼悖論”。

社會是組織起來的群體,政權是治理社會的機構,兩者貌似不同,卻在定義上重疊。群體如何獲得組織?政黨從哪里來,政權從哪里來?不參與組織社會怎么治理社會?中國的“家國同構”又是什么?所以,沒有社會就沒有政權,沒有政權也就沒有社會。從宮殿、廟宇、廣場、城池開始,政權與社會從未分開過。在現實中,政權與社會同構于公共生活;在理論上,學與社會學文獻重疊。

保障企業家財富的“法治”環境的確重要。然而,法治存在的原因又是什么?為什么貌似傳統深厚的香港法治一夜間崩潰?維護公共財產及其使用秩序不力,就不會有法治。而且,創造財富的機會還與國家的大小、強弱相關。比起歐洲和日本的“法治”,美國更像是“律師之治”,律師價格定輸贏。所以,美國能出現巨大互聯網公司,而歐洲和日本迄今落后。

回顧兩百年來的民權進步,經濟民權進展不大,民權進展有限,而社會民權推動了最深刻的公共生活進步。在無形產品主導財富創造的今天,財富積累與生產資料所有制的關聯越來越弱,私財意識開始減弱,遺產稅普遍化,核心家庭走向解體,社會漸趨共同負擔育小、養老責任,迫使政策向普惠演化。而今,勞動者再生產由社會平均分擔而不再由家庭各自承擔,是世界各地社會主義者的共同訴求,也顯然是社會進步的總趨向。較之群體內精英與平民的斗爭,群體間的生存競爭才是歷史演化的主要動力。西方民權的顯著提升與17世紀中期以后國家間生存競爭烈度的大幅升級有關,即《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締結之后。

在解釋三大標尺之前,需先討論社會文明存在的兩個前提條件。

公共生活存在的第一前提:人均擁有先進基礎設施的數量

廣袤的耕地和牧場上的農民分散聚居,小型聚居地的財富無力支撐復雜的基礎設施。而且,熟人社會容易講精神道義,不易“犯規”,難以催生復雜精致的公共生活治理體系。

什么是城市?城市意味著超常密集的基礎設施。基礎設施之上衍生出大量公共財產,公共財產聚攏企業和事業機構,企事業機構創造海量財富。

公共生活基于公共財產,沒有公共財產就談不上公共生活。廟宇、宮殿、廣場、城池,是最初的公共財產,標志著“社會文明”的誕生。社會越落后,公共財產越少;社會越進步,公共財產越多。多與少如何衡量?除了“人均”擁有量,沒有更好的標準。人均基礎設施的擁有量是可計量的,即可進行跨國比較。

公共財產分為公有財產和共有財產兩大類別。公有財產主要是基礎設施,還有下文將討論的國防裝備。公有財產之上衍生出巨量的城市共有財產,將在下文討論。從部落到城邦,從城邦到國家,從小國到大國,基礎設施聚集越來越多的陌生人。從廟宇、宮殿、廣場、城池,到“開馳道”的秦朝和“條條大路通羅馬”的羅馬帝國,基礎設施構筑了社會文明存在的前提條件,如長安城和羅馬城。

何為基礎設施?當下,基礎設施指的是給排水、電力、通訊、普通和高速公路、地上和地下交通運輸軌道,以及海空港口。

基礎設施屬于城市。全國的地面、空中、海上交通網絡主要用于連接城市,特別是大都市。人口密集的城市才值得建設密集的基礎設施,如百萬人口以下的城市就不值得建設昂貴的地下鐵路。人煙稀少之處,基礎設施稀缺是必然。

基礎設施的發達程度與城市人口規模相互促進。基礎設施越發達,吸引的人就越多;人越多,稅基越大,基礎設施就越發達。在以種植和養殖產品為主要財富形式的時代,農民占國家人口絕大多數;在以制造產品為主要財富形式的時代,城市化率是衡量社會形態先進性的基本指標;在以無形產品為主要財富形式的時代,城市是絕大多數國民生活的地方。此時技術異常發達,極少的人就能照看廣袤的耕地和牧場,如美國農民占其總人口數的比例不及1%。城市聚攏本國大多數人,聚居著本國絕大部分精英,是先進技術和出色知識的溫床、國民財富的主產地、國家財政稅收的主要來源地。革命者或許采用“農村包圍城市”策略,但目標還是奪取城市。

人均先進基礎設施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絕對正相關。城市人口越多,國家人均產值越高。從事農耕者越少,其人均擁有的耕地面積就越大,人均收入也越趨于與城市拉平。我國都市基礎設施的先進程度震驚世界,但就全國人均水平而言依然是落后國家。若僅計算都市人均收入,我國早已跨入發達國家行列。因為城市基礎設施不夠發達,我國仍有很大比例的勞動者從事農耕,以至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僅及發達國家的四分之一。

始于美國,地球上出現了城市密集相連的“大都市”圈,聚居高達五千萬人以上居民,約略等于歐洲主要國家的人口規模,比如大東京地區、大紐約地區、大洛杉磯地區、舊金山灣區、珠三角都市區、長三角都市區,以及建設中的京津冀都市區。大都市是當代社會文明璀璨的明珠,展示最精致的社會治理體系。古今重要的社會文明都圍繞當時的超級大國而興。大都市多屬于廣土眾民的大國,大都市相對多的國家就是超級大國。歷經水火戰亂生存下來的超大城市是社會文明最突出的標志,而世界史上摧毀社會文明主要指摧毀超大城市。我國古代社會文明輝煌燦爛,因為那時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多和最大的超大城市。

聲音 | John McAfee:什么會刺激比特幣上漲,用它:殺軟件之父John McAfee在Twitter發文表示:“什么會刺激比特幣上漲?用它!”[2019/9/28]

城市化乃至大都市侵占農地,破壞自然環境,生活質量低劣,是違背常識的三大誤解。人口聚居度越高,占用的土地當然越少。上千居民住一棟數十層的高樓,不可能比村莊和中小城市占地多。留在鄉下的少數人用高科技耕作大片農地,不再耕作邊角丘陵山地,野生動物回歸,環境當然恢復。大都市教育條件好,衛生和醫療條件更比中小城市和鄉村好得多,人均壽命當然也高得多。

而今流行“大城市病”的說法。“大”本身不是“病”。擁堵才會有地鐵,缺水才會有先進的水利和水處理工程,社會秩序混亂才需要紀律嚴明的城管執法隊伍。當下,很多大城市得了“病”,但也有很多沒病,至少沒有公認治不了的病。得“絕癥”的大城市基本都在落后國家,病因主要在于治理體系落后和治理能力低下。在東北亞以外的多數欠發達國家,大城市布滿貧民窟或城中村,無給排水設施和電力供應,且警力不逮。那是鄉村破產導致的城市鄉村化。

2月5日,武漢市江岸區永清街道仁義社區工作人員為獨居老人、困難群眾等送菜上門。新華社記者陳曄華攝

基礎設施從何而來?異常強大的遠古部落才建設廟宇、宮殿、廣場、城池,而這些基礎設施并無直接的食品財富回報。從本質上講,基礎設施建設并非“企業”行為,而是“事業”行為,即非盈利的公共行為,所以基礎設施帶來的發展效應被稱為“正外部性”。單獨計算基礎設施建設本身的虧損,體現國家公共精神的衰落。單獨計算鐵路公司的成本收益,指責其虧損,就不會有入藏鐵路。涉及國防的基礎設施,如修長城,是典型的無法計算收益的開支,但其“正外部性”關乎國家生存。

具有正外部性的“事業”支出是政府發鈔刺激經濟發展的兩大重要渠道之一。越來越多的貨幣從哪里來?央行發放貨幣有兩個主渠道:向商業銀行放貸和買入用于彌補政府財政赤字的國債,特別是基礎設施建設的國債。在外貿收支不平衡的情況下,向商業銀行買入外匯可以是發鈔的第三個渠道。就正外部性而言,基礎設施建設形成的債務是發鈔渠道,是政權在“投資拉動”發展。政府債務不可擴張到無力償還的地步,這是對“事業開支”的明顯約束。經濟規模擴大,基礎設施債務規模就相對縮減。隨著經濟規模迅速擴大,早年三峽工程欠下的巨額債務就微不足道了。當人均基礎設施密度趨于飽和,拉動經濟增長的效率會趨于降低,就需要提升基礎設施的先進性,如以先進的通訊和交通設施取代陳舊和落后的基礎設施。

建設密集而且不斷更新的先進基礎設施,不僅體現大國的政府能力,更與全體國民對公共生活的態度有關。“勒緊褲腰帶”建設基礎設施,體現公共精神的蓬勃向上。反之,國家衰落首先體現為基礎設施建設和更新的停滯,甚至因缺乏養護的財力而使已有的基礎設施破敗。社會精英帶頭攻擊公共事業開支,標志著國家公共精神趨于萎靡。

對大型國家而言,內部凝聚力是重大問題。先進基礎設施的密度屬于城市建設領域,是凝聚精英與平民共同體的基石,能提升國家的向心力、內聚力,并增加外部吸引力。基礎設施也顯然能改善技術和知識創新與普及的環境。

密集的基礎設施之上的城市是先進公共生活形態的第一前提。五千年前如此,五千年后的今天依然如此。

公共生活存在的第二前提:強大的國防

國防本身不是社會文明,古代城池的城墻不是公共生活,卻是社會文明生存的保障。“強大的國防”指的是兩個要素:擁有大量先進武器,擁有具備較高軍事素質和高昂戰斗精神的軍隊。

人類群體間的生存競爭有市場機制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手段的作用。的終極方式是戰爭。戰爭指的是:人類群體間以武裝力量毀滅性地打擊對方的武裝力量,令對方群體屈服。戰爭最終決定某類公共生活形態的存亡,比如城邦。

廣土眾民的國家需要強大的國防。國際與國內不同:國內是有政府、有規則的;國際是政府間的,無政府、無規則的。無政府的被弱肉強食的森林法則支配,也受“安全悖論”左右,即一方的安全必然導致對方的不安全,一方煉成防御的“金鐘罩”就能放手攻擊對方,成為對方的不安全。中國古人稱矛與盾彼此爭強為“矛盾”,遠較西人更早理解“安全悖論”。

聯合國全部近兩百個成員間的關系是有“國際規則”的,但國際規則的制定和履行取決于強大的國家的意愿。最強大的國家在“國際法”之外或之上,因為其本身就是“執法者”。強者的“長臂”做想做的事,弱者做不得不做的事。美國海軍艦艇常來南中國海和臺灣海峽耀武揚威,以威懾中國而獲利。若中國海軍有能力去美國東、西、南三面的海岸附近“耀武揚威”,美國海軍就不會來了。

為生存安全,為不被欺負和掠奪,強國都爭當更強,并與其他國家合縱連橫。美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也是最安全的國家,因此美元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國際貨幣。強大就能從全世界賺到巨額“鑄幣稅”,還賺到為全世界提供“公共品”的好名聲。所以,美國人均年收入達6萬美元,遠高于發達國家平均的4萬美元。“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無政府狀態下沒有國家是絕對安全的,所有國家都需要國防軍。沒有國防的迷你小國是大國的附庸。中小國家擁有國防,一方面是威懾,威脅給侵略者造成“不值得”的損傷,提高侵略的代價門檻;另一方面是因為大國需要盟國,需要中小國家分擔軍事開支。高質量的國防屬于廣土眾民的大國,中、小國家向大國交納“保護費”,并以外交縱橫來盡量少交甚至不交保護費。

戰爭的勝負取決于武器的先進性和數量。在冷兵器時代,強壯的馬匹和先進的刀劍數量決定戰爭的勝負。在熱兵器時代,武器的先進性和較大數量更是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然而,武器是由人操作的。如同冷兵器時代,熱兵器時代也需要武器使用者具有較高的素質和士氣。在今天的數控武器時代,軍事素質以及拼死戰斗的高昂戰斗士氣,依然決定戰爭的勝負。

閻焱回應為太空鏈站臺:我和太空鏈沒有任何關系,我連它是什么都不知道:太空鏈SPC(Space Chain)ICO項目以一天時間完成10億人民幣私募,依靠薛蠻子、閻焱、帥初等一票大佬站臺,用“量子”、“太空”、“衛星”等一堆高科技關鍵詞包裝,卻在一個月內隨即跌破發行價,市值接近為零,眾多投資者要求退避維權一事的調查。針對為太空鏈站臺一事,閻焱對媒體回應:“我和太空鏈沒有任何關系,我連太空鏈是什么都不知道,我已委托律師聯系他們。”[2018/3/16]

戰爭是的繼續,是的最極端手段。戰爭的至高境界是“全民皆兵”。以戰止戰,寧死不屈,對手就只能贏得戰役而無法贏得戰爭。秦滅六國的最后一戰針對的是楚國殘余抵抗勢力,異常慘烈。如此,“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進入“核威懾”時代。核威懾的定義是:遭到核攻擊的國家依然擁有核報復能力,即“第二次核打擊”能力,能與核攻擊方同歸于盡。換言之,核威懾以“確保相互摧毀”的恐怖維持和平。一旦核武器被“使用”,核威懾就崩潰了。所以,核武器不是能拿來使用的“常規武器”,而是不可使用的“絕對武器”,僅用于“核威懾”。理論上,在常規戰爭中,核國家越接近戰敗,就越有使用核武器的可能,導致常規戰爭升級到同歸于盡的核戰爭。所以,“核國家不打核國家”成為一種潛規則。“核威懾”是理論,從未經實踐檢驗。盡管人類可能付不起這“實踐檢驗”的代價,核大國經常用優勢常規武器挑釁另一個核大國而獲利,賭的是“絕對武器”的不可使用性以及對方缺乏同歸于盡的決心。所以,與前核威懾時代相同,核大國仍需先進的常規軍備。

相對安全的國家內部凝聚力和外部吸引力都比較強大。安全也是創造和普及技術的前提條件。政府出資研發的軍事技術在總體上領先于民用技術,為民用技術的進步提供重要動力。退役軍人有嚴守紀律的習慣,往往成為公共生活里最守規矩的市民。退役軍官意志堅強,慣于思考戰略戰術,往往成為商業精英。

軍事技術可以民用,但昂貴且需不斷更新的武器只能用于打仗。武器的質量和數量花費大量公帑,維持軍人較高的生活水準并安置退役軍人也花費大量公帑。所以,國防是精英與平民共同體的展示場所。精英紛紛貢獻于國防事業,社會文明的安全程度就比較高。精英紛紛遠離國防事業,蔑視軍人,社會文明的生存就岌岌可危。因此,強大的國防是社會文明的保障,是公共生活存在的第二前提。

三、衡量社會先進程度的三大標尺

維護公共財產及其使用秩序的程度

公共生活基于公共財產。城市擁有最密集的公共財產。積累和維護私有財產的意識天然強大,維護公共財產卻天然困難。維護公共財產及其使用秩序的程度是解釋和衡量社會形態先進與落后的第一標尺。

第一,何為“公共”財產?前文提到,城市基礎設施是“公有財產”。但是,在城市基礎設施上更衍生出巨量的“共有財產”。大城市里如森林樹木般聳立的,經電梯上下的居民樓,是城市最大量、最典型的共有財產。居民購買大樓里的居所,貌似購買了私有不動產,其實僅購買了樓內私享空間的有限使用權。住戶們共享樓房結構和墻體里的每根鋼筋,共用支撐樓房生命的,需要不斷折舊的基礎設施,如電力、電梯、給排水、通信網絡、內外裝飾、地上地下各層的公共空間及其衛生,還共同承擔噪音,共擔消防責任,共用小區內部的土地、道路、空地、園林。所以,居民樓一損俱損、一榮俱榮,是業主們的共有財產——不是集體財產。

第二,在少數熟人間侵犯彼此利益比較難,在大量陌生人間就容易得多。被城市密集、先進的基礎設施吸引,被不斷累積的工作機會吸引,大量彼此陌生的人聚攏于城市,從事各種高中低端工作,在激烈競爭中創造財富。與鄉村不同,城市生活需精確盤算物質利益得失,密集的公共財產成為私利侵蝕的主要對象。“理性”致富最明顯的“捷徑”是在公共財產的建設和使用過程中牟利。能走歪門邪道致富,合法致富的環境就惡化。若公共財產可隨意侵占,“法治”或嚴格保護私有財產就是句空話。

在城市公共交通工具上吃喝、扔垃圾、高聲打電話辦公或聊天,方便了自己,卻讓全車人苦于異味和噪音。占用1平方米公共電梯廳放鞋,誰也不能吃虧,結果全樓所有各層的電梯廳瞬間變臭鞋廳,占公共便宜不再是恥辱。私家車在人行道上侵占價值數百萬元的15平方米平層,結果把行人趕下自行車道,把自行車趕下機動車道。在居民樓頂搭建一個違章建筑,私家獲利上千萬元,結果樓頂防水崩潰,樓下窗子過早變形。因人流集中,商業樓對消防、電梯、電力、給排水、治安等的要求比居民區高得多,所以商業區水電氣和物業管理費比居民區高得多。而今所有先進城市都有商、居嚴格區分的法律。自漢代,我國大城市就嚴格區分居住的“里坊”與進行商業活動的“市”,鑄造了中華出色的古代社會文明。但是,如今都市居民樓里遍布商號、補習班,規避商業區較高的水電氣和物業管理費用,迫使全體業主均攤其保安成本和消防風險,遑論商戶雇員和客戶擠占狹窄的居民電梯,攪亂居住區的生活秩序。

越來越多的社區活動,豐富了中老年居民的生活。

第三,與鄉村不同,城市人高度相互依存,牽一發而動全身。公共財產使用秩序中的不公正遍地都是,導致人人自私、互坑互害、公德不彰,居民們對公共生活的公正喪失信心。

一處公共秩序崩潰,全城公共秩序就陷入危險。一處私家車占用人行道未被制止,到處會發生私家車侵占人行道甚至占用行車道的問題。一戶拒交“物業管理費”不受懲罰,繼續使用電梯、公電、清潔、保安服務,占繳費者的便宜,全樓很多戶都會拒交。一戶占據頂樓蓋違章建筑未被制止,全市居民樓頂上會遍布違章建筑。若一家公司的“共享單車”被準許免費占據城市人行道賺錢,其他單車公司乃至商鋪都有理由侵占人行道。

法國盧浮宮博物館藏有古巴比倫城邦第六代國王漢謨拉比公布的法典石碑,包含近三百條公共生活規范。此碑大約刻于公元前1776年,距今約3800年了,我國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甲骨文不到3500年。漢謨拉比時期的巴比倫城已進入鐵器時代,擁有大量公有和村社共有財產。從法典的嚴苛程度來看,侵犯公共財產是那時的重大社會問題,“任何竊取寺廟或王宮財產的人都將被處死,接受贓物者也一并處死”。直到公元前6世紀滅于波斯帝國,古巴比倫生存了約2500年。

第四,政權的根本職能是維護公共財產使用秩序。嚴格捍衛公共財產及其使用秩序,有效減少公害,社會才有公德,貧富尊卑才能團結,政府才有公信力。每個居民區都嚴格維護好公共秩序,整個社會就是世界典范。

市民為私家利益侵犯公共利益,互坑互害,會導致人人不滿,政權喪失公信力。17世紀英國的洛克聲稱,政府的根本職能是保護私有財產——上帝造人而來的個人“自然權利”。這個既原始又粗糙的理解產生于沒有大城市,英國商人與貴族激烈爭奪政權的歐洲封建時代晚期。類似的粗糙理解是私權利“法無禁止皆可為”,公權力“法無授權即禁止”。法律不是永動機,立法容易廢法難。法律都有漏洞,特別強調和依賴法條,官員就傾向于互相推諉責任,盛行官僚主義。

公共生活的先進性不在于政府提供多少“公益”,而在于能夠有效制止“公害”,即制止為私家利益侵蝕公共財產及其使用秩序。城市管理者經常以增加“公益”標榜政績,掩飾制止“公害”的無能。無力制止私人侵占公共財產,無力提升居民對公共財產使用秩序的尊重,是落后社會的標志。相反,有效制止私人侵占公共財產,使全體市民謹守公共財產的使用秩序,是先進社會的標志。

七十年前中國共產黨接管大城市,迅速贏得了廣大市民的衷心擁護。那不是因為共產黨比國民黨給市民提供了更多社會公益,而是因為共產黨動員和組織群眾,迅速消滅了當時困擾市民的公害,如組織群眾填平了北京有五百年歷史的龍須溝,抑制囤積居奇,鏟除了地痞惡霸、賭場妓院、盜竊團伙和詐騙團伙。

就維護公共財產及其使用秩序的困難,我國官員常給的理由是“閻王好見,小鬼難纏”,指基層政府和一線執法人員數量大、素質低。然而,為何發達國家里沒有“小鬼”?存在“閻王”是根本原因。若公共財產使用秩序混亂,官員必定存在大量腐敗。若公共財產使用秩序井然,官員也必定普遍廉潔。

第五,社會公德就是尊重公共財產及其使用秩序的意識。人們羨慕發達國家,不是羨慕那里的少數個人多么富有,其私有財產如何受到嚴格保護,而是羨慕那里的公共生活,羨慕那里嚴格維護公共財產及其使用秩序的能力,羨慕那里的當權者不敢亂花“公家”一文錢,羨慕那里普遍存在的社會公德。國民不信任政權維護公共財產和社會公正秩序的能力和真誠,政權就缺乏公信力,就會盛行弱肉強食,“按勞分配”就可能變成“按鬧分配”。

落后社會指的是公共財產及其使用秩序被私人任意侵蝕的社會,是蔑視公共生活規矩的社會。無力維護公共財產及其使用秩序的國家,不僅缺乏外部吸引力,更缺乏粘合精英與平民的內聚力,而且無力提供技術和知識創新及普及的環境。在那樣的社會,私有財產及其所有者也會因財產常見的不公正來源而被蔑視。所以,高度尊重公共秩序,嚴格維護公共財產及其使用秩序,是解釋和衡量公共生活形態先進性的第一標尺。

精算公權使用成本與收益的程度

維護公共秩序需要密集的公權力,并消耗大量公共財力。而今政府財政收入和支出普遍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四分之一以上。城市產出海量的財富和上繳巨額稅收,政府有很大的財政支配空間。拒絕任意使用公權,精算公權使用的成本/收益,代表公權的理性程度,即政權的效率和可持續性。所以,“精算”公權使用成本與收益的程度,是解釋和衡量公共生活形態先進性的第二大標尺。

第一,在市場經濟時代,無論公司或國家,缺乏算賬能力就意味著被淘汰。任意使用公權,不注重維護公共財產使用秩序的成本核算,缺乏對算賬的敏感度和能力,導致公共生活落后,政權難以為繼。對公權成本核算的敏感度越高,社會文明程度就越高;對公權成本核算的敏感度越低,社會文明程度就越低。

國家越小,治理的成本核算就越容易;國家越大,治理的成本核算就越難。然而,無論國家大小,公權成本核算是有先進與落后之分的。大國更需要非常先進的公權成本核算,先進的公權成本核算意味著具有治理龐大國家的能力。任性使用財權,缺乏算賬的敏感度和能力,預算缺乏透明度和財政紀律硬約束,必然導致財政的惡性循環。古今中外,政權的破產往往首先是財政破產。因為這個道理,歷史學家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獲得廣泛關注。

幾乎所有國家都有審計和監察機構,但成本收益核算機構的專業能力和地位才是關鍵。西方國家讓立法機關控制行政機關的錢袋子,但立法機關也可能淪為利益集團爭奪公帑的交易場所。不任性花費公帑,如花自家錢那樣對每一分錢公帑支出精打細算,需要家自律的美德。城市越大,財政盤子越大,這種美德就越重要。政權如何支出公帑,人在做,天在看,老百姓的感受刻骨銘心,關聯著人民是否信任家。

第二,公權成本主要是財政開支。何為公權收益?占國家財政開支大頭的都是隨經濟生產增加而增加的公益,即教育、醫療、社保、社區、基礎設施及國防、公共安全、公共服務、農業補貼。問題不在項目,而在對項目實施效果的精準評估。花了民眾的血汗錢,卻不知如何精準評估效果,甚至不在意評估效果,就標志公權使用的任性和對成本核算欠敏感。

就社會進步而言,衡量公權收益主要不在公益量增加而在公害量降低,即違反公共財產使用秩序現象顯著減少。公益增多代表經濟生產進步,公害減少標志社會文明進步。制止住公害,公德昭彰,公益開支方能有效。在公害增加的條件下,公益開支增加基本無效,徒增公權機構的膨脹和腐敗。

第三,可用以下四條標準衡量對公權成本核算的敏感度。

其一,推出的政策法規是否任性、隨意,朝令夕改。對成本核算敏感度低,就會濫用公帑,出臺執行不了或不可持續執行的政策和法規。成本核算敏感度高,就較少朝令夕改。判斷政權是任性還是理性,這條標準最直接、有效。

其二,是否有沉重罰則支撐所有禁令。無罰則的禁令使犯法成本低于執法成本,使違法行為越來越多,代表政權對成本核算的漠視。沉重罰則使犯法成本高于執法成本,使違法行為越來越少,執法隊伍的士氣越來越高。所以,立法和行政機構不能任性地制定罰款數額,而應制定罰款公式,其基礎是計算違法收益和精算每個執法人員每分鐘的成本,并隨經濟發展和通貨膨脹狀況而逐年自動調整。

其三,是否以成本核算的“專業性”塑造執法隊伍。精算執法人員的成本收益到每分鐘,就不會耗費大量資金和人力去向上級展示執法隊伍的忠誠。執法隊伍的性來自專業性;執法隊伍缺乏專業人員的榮譽感/羞恥感,也就不具備性。

其四,是否重視在行政區和商業區執法而忽視在居民區執法。居民區的執法公正系著民心,是城市秩序的基礎,其重要程度遠高于浮在表面上的行政區和商業區秩序。居民區不是法外之地。若公共道路的人行道上不能停車,社區內部和周邊的人行道上就更不能停車。優質的社區自治和自治契約需要效率極高的綜合執法隊伍支持。

任性地使用公權財力,精英與平民就會分裂,內聚力和外部吸引力就會降低,技術與知識創造/應用的環境就會惡化。所以,精算使用公權成本與收益的程度,能展示政權的理性或任性程度,是解釋和衡量公共生活形態進步的第二標尺。

勞動者再生產的社會化/均等化程度

如何對待育小、養老,是當代社會進步方向的根本問題。在普遍超過國內生產總值四分之一的財政支出中,占比最大,而且還在膨脹的項目分別為教育、醫療、社保、住房、衛生、社區建設和社會治安。換言之,公共支出主要涉及育小、養老,即勞動者再生產。政府隨經濟發展提供公益,精算公共開支的成本收益,最顯著的特征在于如何看待育小、養老的成本核算。

大都市是國家財富和稅收的主產地。由于基礎設施越來越先進,吸引的人口越來越多,不動產也越來越昂貴,生活費用水漲船高。都市市民最主要的恐懼和痛苦來自不可避免的生育和養老負擔,對醫療、教育、住房、養老的前景感到恐慌,是大都市最重大的公害。由于城市居民的育小、養老必然向上看齊,生活就必然越來越艱難。在市場競爭機制主導的經濟大環境里,為維持正常的勞動者再生產,不斷減輕廣大市民的痛苦,由政府主導教育、醫療、住房、養老的均等化,使之與家庭貨幣收入逐漸脫鉤,是解釋和衡量社會形態先進性的第三標尺,也是第三大原因。

首先,自古以來,勞動者再生產主要由個體家庭承擔,輔之以血親家族內的互助,政府時以政策干預,但不是主要因素。自20世紀初開始,經濟領域保持由市場主導,社會領域卻呈現去市場化的總趨勢,即政府組織全社會共同分擔育小、養老的責任。公立學校成為基礎教育甚至普通高等教育的主流;所有政府都以各種途徑深度干預城市住房市場,使之趨于均等;公民按人頭繳納均等費用,由政府建立全國統一的養老保障系統和免費醫療系統。到21世紀,教育、醫療、住房、養老已漸成發達國家公認的“民權”,也是世界社會主義者基本的共同訴求。世界各國促進育小、養老趨于均等的途徑五花八門,但大原則一致,即由個人、集體、各級政府分擔。極端遵從市場機制的新加坡政府,為93%的國民提供均等的住房分配保障,也是極端。

其次,從歷史上看,從政策上推進育小、養老的均等化與國民財富的豐裕程度和公共福利開支增加沒有必然聯系。均等化政策始于國家財政最困難的時期。均等化政策與社會團結有關,與國家彌合社會分裂的動力有關。增減公共開支,增減的是服務質量,不是均等化政策本身。

社會均等化也不是窮人對富人的戰爭,不是階級斗爭,而是因應大城市天然發展邏輯的,所有個體家庭對全社會的訴求。正如婦女解放不是婦女對男人的戰爭,只是要求全社會共同承擔原本加之于個體婦女的重擔。

電影《寄生蟲》劇照

第三,當今世界已不再爭論政府是否需要干預育小、養老。爭論的是由公權統籌經營更有效率,還是政府花錢讓私營機構進行市場化經營更有效率。因為私人盈利吞噬大量政府支出,目前的實驗結果更支持前者。如果住房資本化,養老的均等化就很難有進展。公立教育萎縮,私立教育機構蓬勃發展,家庭教育開支就猛增。當醫患關系被歸為商品供需關系,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在病患眼里就成了趁火打劫的奸商,顯然代表社會文明的墮落。

第四,勞動者再生產的社會化/均等化與減少官員腐敗的關聯既明顯又強大。定義共識在全球社會科學界極為罕見,但腐敗有公認的定義:非法以公權謀私利。定義簡單、清晰,控制腐敗的辦法也就簡單、清晰。所以,古今中外,國家無論大小貧富,都有迅速控制住腐敗的先例。就腐敗的定義而言,治理腐敗的方法只有三類。其一,將腐敗合法化。其二,切斷公權與私利的聯系,如嚴懲官員貪腐,使腐敗成本高于收益。其三,削減公權者的腐敗動機,即降低官員謀取“更好”的自家育小、養老條件的意愿。育小、養老市場化程度越高,政府官員的腐敗動力就越強。在勞動者再生產幾乎均等的國家,官員腐敗的動力最小,所以新西蘭和北歐各國的政府也明顯最廉潔。

在以創造無形產品為主的第三產業時代,人的智慧已經成為財富創造的主要來源。作為“人力資本投資”,社會領域的均等化能有效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有閑,不恐懼,有較高平均教育水準的群體,不僅可以增加居民的安全感/幸福感,更能增進想象力和創新力的普遍化,能釋放消費市場的規模和刺激新的經濟增長點,還能有效降低以公權謀私利的動力。

讓個體家庭從育小、養老的重擔中解放出來,從社會不平等的痛苦中獲得解放,可以彌合平民與精英的分裂,讓國家獲得令人羨慕的社會凝聚力和外部吸引力,還能顯著改善技術和知識創造/普及的環境。所以,勞動者再生產的社會化/均等化程度是解釋和衡量社會形態先進性的第三標尺。

第五,解釋和衡量社會進步的標尺,其實也是關于對先進治理體系的理解,有明顯的政策含義。讓這套治理體系或機制運轉起來,保持良性循環,需要基層執法隊伍保持嚴明的紀律和高昂的士氣,更需要基層居民社區持續擁有文明、密集、活躍的居民自治組織。就動能而言,中西不同。中國強調基層“居住社區”的文明自治組織,并高度依賴中國共產黨基層組織的領導及其質量。西方則強調“工作場域”帶有階級區隔性質的基層自治組織,即在各行業資本和競爭型政黨主導下的,彼此爭奪利益的,文明的市民會社。上述差異的根子是:西方人為工作而工作,為來世或上帝而勞作;中國人為生活而工作,為育小、養老而勞作。相較而言,由上統一的執政集團領導,追求上下同心的,同心圓式的“大一統”,公共生活比較可持續,也相對穩定。

四、結語

當今世界各國都為自己的社會文明驕傲,爭論不休的是先進與落后的標準。平民的選舉“民主”和精英的各種“自由”能解釋世界各地的進步?若不能,用什么取代?不滿“民主、自由”兩大相互矛盾的意識形態概念劫持全世界社科學者的議程,從現實出發,筆者拋磚引玉,企圖另起爐灶,為的是議程轉換。

社會進步主要基于公共生活演進的自然邏輯,而非應然的價值觀和典章制度。如同“城池”是“社會文明”的最初門檻,社會的先進與落后主要反映在當今大都市的治理體系中。放棄流行的西式“兩分”標準,著眼于國家在生存競爭中的興衰,筆者以兩個前提下的三大標尺去解釋和衡量社會形態的先進與落后。兩個前提是:先進基礎設施的密集程度和國防的強大程度。三大標尺是:維護公共財產及其使用秩序的程度,精算公權使用成本與收益的程度,以及勞動者再生產的社會化/均等化程度。證偽上述理論的三個要素是:能否粘合精英與平民,給較大規模的國家提供較強內聚力;能否對國外群體產生較強吸引力;能否為技術與知識的創造和普及提供較優越的環境。

就解釋及衡量古今中外的社會文明進步史而言,上述體系可以被視為一個替換性質的理論假設。

Tags:ACEFACEBOOK太空鏈Win Space Ticketfacedao幣怎么買入賣出MoniBook

fil幣價格今日行情
央行數字貨幣偶露崢嶸,盛大公鏈前景更堪期待_STD

2014年起我國開始數字貨幣研發工作。目前,數字人民幣研發工作正在穩妥推進。數字人民幣體系在堅持雙層運營、M0替代、可控匿名的前提下,基本完成頂層設計、標準制定、功能研發、聯調測試等工作,并遵循.

1900/1/1 0:00:00
被稱為“數字黃金”的比特幣再度迎來血洗時刻,網友:能抄底嗎?_比特幣

比特幣作為當前區塊鏈金融領域最初的應用之一已經存活了10年,比特幣曾經被譽為“數字黃金”,因為即使在當前比特幣的價值和價格以及經濟泡沫問題依舊是一個極具爭議的話題.

1900/1/1 0:00:00
數字人民幣時代來臨,人民幣公信力,或將邁入一個新的臺階_數字貨幣

人們對于未來,總是有很多的期待,以前的時候,人們身上帶著錢不方便,總是想著有朝一日如果手中的錢能夠永遠不會丟該多好,隨著時代的發展,這個技術已經被支付寶和騰訊攻克.

1900/1/1 0:00:00
又背刺,“新全球貨幣”更勝Libra,原伙伴搶爭跳槽?_數字貨幣

稿源:區塊鏈達人-coinicle作者:coinicle 2019年6月中旬,社交平臺巨頭Facebook推出一款全球性的數字貨幣天秤幣.

1900/1/1 0:00:00
比特幣與黃金的相關性在對信息的一致,比特幣不僅是“電子黃金”_比特幣

2020年比特幣開門紅,一甩2019年末頹靡,比特幣在1月5日—14日將其估值從$7400以下提升至$8985,目前在$8600美元.

1900/1/1 0:00:00
在美聯儲稱其擁有“無限現金”后,比特幣價格大幅上漲_比特幣

在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eralReserve)公布了其貨幣印刷的真實規模后,比特幣(比特幣)和黃金在3月24日顯露出明顯的強勢跡象.

1900/1/1 0:00:00
ads